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贷款诈骗罪问题探析/顾苗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8:35:43  浏览:93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贷款诈骗罪问题探析

顾苗,女,安徽合肥人,230031,xingchi0516@163.com


当前,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态势日趋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立法上的原因,司法实际部门对这类犯罪的认定处理却存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司法适用水平,亟须加强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贷款诈骗罪的立法演变、法律特征以及司法实践中认定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些粗浅探讨。
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和立法演变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贷款诈骗罪隶属于诈骗罪,是随着现代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从诈骗罪中分化出的一种新型经济欺诈罪。[1]新中国成立后, 对通过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途径并予非法占有的行为,司法适用时均以普通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我国第一部刑法典即1979年刑法仅对诈骗罪作了原则性规定,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这部刑法典在打击诈骗犯罪活动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期,金融领域的犯罪犹如其他经济领域的犯罪一样,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就信贷业而言,有的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有的不具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取得贷款的过程中使用了欺骗手段;有的持续取得贷款,用“后贷”还“前贷”,“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循环;有的取得贷款后拒不还贷;还有的明知资不抵债而买通贷款经办人员获取贷款;等等。对这些行为,司法实际部门有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有的以违反合同纠纷处理,有的则以违反金融法规行为处理等,造成执法上的不确定性,给一些不法分子规避法律、钻法律漏洞或空子以可乘之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助长了这类犯罪的严重化。据资料表明,我国某沿海开放城市,近几年就有20多亿金融贷款被各种行业的老板骗取后携款潜逃。这类犯罪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还给不少单位和公民个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安定。为维护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促使刑事执法的统一规范,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及时、有效地遏制这类犯罪的滋生蔓延,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单行刑法的形式于1995年6月30 日颁布实施《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普通诈骗罪的罪状、罪种及其量刑原则等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并在第10条中专门规定了贷款诈骗罪。1997年刑法吸收了《决定》的立法精神,在刑法第 193条明确规定了贷款诈骗罪的罪状和法定刑。
 二、贷款诈骗罪的法律特征
  贷款诈骗罪的法律特征取决于立法者的意旨,并体现在个罪构成要件上。具体地说,此罪具有以下特征:
1. 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金融机构对贷款所有权。
对此罪的客体,学界认识不一。如:有的认为它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所有权和正常的金融秩序[2]; 有的认为它侵害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3]; 有的认为它侵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和金融信贷秩序[4]。由于认识不同,司法适用上必然产生分歧。我们认为,按照刑法理论,贷款诈骗罪属修订刑法第3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其同类客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抑或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而从立法上看,修订刑法将金融犯罪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如伪造货币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等;另一类是金融诈骗罪,如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因此,两类犯罪侵害的同类客体显然不一样,将贷款诈骗罪等金融犯罪的同类客体归为金融管理秩序明显不妥。同时,认为贷款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所有权也不妥。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贷款。这里的贷款包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集体性质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等的贷款,其款项性质有国有的、股份所有的、混合经济所有的以及集体所有的等等。同时,从犯罪目的上分析,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其犯罪对象不一定都是贷款,尽管大部分是贷款本身,如某些骗局中,行为人骗取贷款合同只是整个骗局中的一个环节,其至以不提取贷款为诱饵,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警惕,进而用骗取的贷款合同到处招摇撞骗。因此,贷款诈骗罪尽管最终还是非法占有金融机构的财产,但是此罪的犯罪对象除贷款本身外,还可能包括银行信用。可见,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间接客体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而非金融管理秩序。
  2.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5种情形, 其实质上可归结为行为人采用虚假的理由、证明文件或手段取得贷款。
  一是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谓编造,即捏造[5],无中生有。行为人以假引资或者编造效益良好的投资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贷款。诚然,这里的虚假理由,除了假引资、假项目外,还有其他类似于引资、立项之类的如假冒某集团扩大经营所需资金等虚假理由。
  二是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贷款。这里的经济合同即涵盖了我国经济合同法所规定的全部合同种类。按照该法规定,所谓虚假的经济合同主要是指伪造(仿照真合同而制造出的假合同)、变造(篡改原合同的标的或数量或价款等主要条款而成的经济合同)、无效(以欺诈或胁迫等手段签订的合同)等合同。
  三是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贷款。这里的虚假证明文件,一般包括伪造、变造或无效的存款证明、公司或者企业乃至金融机构的担保函、划款证明等各种申请贷款时所需的证明材料。
  四是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而骗取贷款。这里的虚假产权证明是指伪造、变造或无效的由有关产权部门作出的能够证明行为人对房屋、地产等不动产或汽车、货币、可即时兑付的票据等动产而享有所有权的书面文件。
  五是以其他方法骗取贷款。这里的其他方法主要指上述4 种情形以外的诸如伪造单位公章、印鉴或者借款后故意转移财产或拒不归还或者以假货币做抵押或者取得贷款后随即以破产诈骗、保险诈骗、兼并等方式转移债务,逃避还款义务等方法。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贷款后携带贷款潜逃的;
(2)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3)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4)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6)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等等情形。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上述表现形式外,还要求骗取贷款的数款达到较大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一般地说,根据当前的司法实践,以1 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的起点[6]。
3.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限于一般主体即自然人。
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贷款诈骗罪行为,均可构成此罪。从司法实践角度讲,实施贷款诈骗罪犯罪主要有4种人:一是真实的贷款申请人, 主要通过虚构有关事实骗取贷款,如提供虚假的资信证明,申请远远超出实际偿还能力的超额贷款;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外部假冒某企业法人名义申请贷款的人;三是虚构根本不存在的企业法人申请贷款的人;四是银行内部收受贿赂,与行为人相勾结申请贷款的人;等等。
4.贷款诈骗罪的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
从法理上讲,贷款诈骗罪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不能离开非法占有之目的而存在,并且这种诈骗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也即只有明知自己的贷款诈骗行为会发生侵害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这样一种社会危害性,而希望骗取并占有贷款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此罪。需要指出的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可以产生在事前即预谋故意,也可以产生在事后,如骗取贷款后拒不归还等。但是,不管贷款诈骗的故意产生在事前或事后,其均由行为人的直接故意所支配。因为,刑法中的希望和放纵,均针对危害结果而言,贷款诈骗犯罪的结果是占有贷款,据此而论,贷款诈骗不可能是放任而只能是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自愿向行为人发放贷款行为,并非贷款诈骗罪的结果,而只是客观犯罪结果的前提,不能将对这一放贷行为的心理态度误认为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在金融机构放贷的情况下,行为人非法占有该贷款,对这种非法占有的心理态度才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而这种主观罪过只能是直接故意[7],不可能在行为人放任自己非法占有贷款的结果的情况下产生。
 三、司法认定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罪与非罪的界限
  无论动机如何,构成本罪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即使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的手段,只要贷款到期后能够偿还,就不构成本罪。第二,行为人是否采用了诈骗的手段来取得贷款的。第三,构成本罪必须是诈骗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如果行为人虽然是以非法占有贷款为目的,但是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可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2、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根据立法精神,我国1997 年刑法第193条规定不处理不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之骗贷行为。对贷款诈骗罪,既要求客观上具备骗取贷款的行为,又要求主观上具备非法占有诈骗贷款之目的,两者不可或缺。如何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当前司法实际部门办理这类罪案的一个难点,也是贷款诈骗罪区别于借贷纠纷等罪与非罪界限的关键所在。在办理普通诈骗罪案过程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同样是一个“老大难”。一般地说,从民法理论上讲,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非法占有是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对贷款的管领、控制和支配,这种占有是对金融机构贷款所有权的实质性侵犯。认定时,有人认为从以下3 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在发生到期不还的结果时,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果无法履约的原因形成于获得贷款之后,或者行为人对根本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贷款诈骗,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二是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如果事实如此,尽管行为人在到期后无法偿还,也不能认定为贷款诈骗行为。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贷款的故意。三是要看行为人在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人仅仅口头上承认欠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帐,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总之,要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位客观行为全面考虑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之目的[8]。
就司法实践而言,对上述观点很难把握。 如果能说得通的话,那么,以下问题的提出又将如何处理:一是无法确认是否积极还贷的情况下,资能抵债或者资不抵债,可否定罪?二是客观上采取骗贷行为,主观故意不明确,资不抵债或资能抵债的情况下,可否定罪?如刘某伪造公司印鉴申请贷款200万元,后来发现刘属骗贷, 银行将刘某价值180余万元的房产等予以申请法院执行, 而司法机关对刘某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难以认定,最终作撤案处理。三是未按借款用途使用贷款,是否还要考虑资能抵债或资不抵债的情形?如王某将原申请用于装修公司房屋的贷款130余万元用作其他投资,其后银行向法院起诉, 申请对王某房产等用作偿还贷款,司法机关因难以查清王某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也作撤案处理。四是是否具有履行能力,能否直接影响定罪?五是如何界定“拒不偿还”和“无法偿还”?事实上,对上述问题,司法适用时有难度。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讨论通过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3款吸收了以往的司法经验,列举了6 个方面的行为表现用来认定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非法占有为目的,只要具备其中一种行为即可构成[9]。
3、有真实担保的贷款行为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
司法实践中,常遇到一些有真实担保的借贷活动,因借款人无法偿还或者资不抵债,从而发生纠纷。如张某向某银行贷款200万元,而提供了某公司的250万元的贷款担保合同。事实上,张某当时已资不抵债,亏损达600余万元。 司法机关认为,此案因有真实担保而在处理上有难度。我国1997年刑法第193条第1款第(四)项规定了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而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情形作为贷款诈骗罪的客观表现之一,而对有真实有效的担保的贷款行为,法律没有规定可以构成犯罪。对此,可以理解为不属于刑法调整的范畴,即使发生纠纷,也属借贷纠纷,由民法来调整。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一是担保人基于自身真实意思表示所作的担保行为,是否不受借款人即债务人要求担保人提供担保时有否隐瞒事实真相或者虚构事实的影响?二是担保法第30条规定的担保人免责条款没有包括借款人单方采取欺诈等方式骗取担保的情形,如果此种情形发生,担保人的担保责任如何确定?三是担保人受骗而提供担保,致使贷款行为得逞,借款人之行为侵害了哪种客体?能否定罪?定何罪?司法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当前贷款担保,其法定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3 种[10]。其中,虚假保证的主要形式有互相保证或连环保证、空头保证、名义担保及重复担保等。虚设抵押权或质权的形式主要有:一物多抵或一物多押;用债务人或第三人无处分权的财产抵押或设质,使抵押权或质权形同虚设;以范围不明的财产设定抵押或质押等[11]。这是就虚假担保或重复担保而言的。我们认为,在善意取得担保且担保真实有效的情况下,行为人取行贷款不存在贷款诈骗问题。如果借款人与担保人恶意串通,在担保人资不抵债或一物多抵或一物多押的情况下仍提供担保,使借款人骗取贷款的目的得逞的,则构成贷款诈骗共犯。如果担保人被骗而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的贷款被骗,假如金融机构放贷时没有瑕疵,担保人则要按照民事法承担连带责任,借款人即行为人不能因侵害结果的转嫁而逃脱贷款诈骗罪的罪责。因为行为人上述行为侵害的客体仍是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信用。
4、结果加重犯的处罚问题。
根据1997年刑法第193条第1款的规定,对贷款诈骗罪规定了3个量刑档次: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骗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2 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这里的“数额较大”,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可以1万元以上为标准。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骗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这里的数额巨大或者情节严重, 只具备其一即可。同时,所谓数额巨大,一般以5万元以上为标准。 所谓其他严重情节,则主要指: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的;挥霍贷款,或者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致使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等。三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特别巨大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只具备其一即可。同时,所谓数额特别巨大,一般以20万元以上为标准。所谓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则主要指: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巨大的;携带贷款逃跑的;使用贷款进行犯罪活动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后者属结果加重犯,司法实际部门在适用法律时应准确把握。
5、 单位的“贷款诈骗”行为,该如何处理?
在现实生活中、在司法实践中,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欺骗的手段(包括新刑法第193条规定的法定的几种欺诈类型)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时有发生。据报道,我国南方某省发生的45起贷款诈骗案件中有13起属于单位贷款诈骗[12]。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由于有单位作掩护,欺骗手段不容易被识破,诈骗成功率很高;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犯罪数额比自然人实施的要大得多,给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更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由于新刑法没有单位贷款诈骗罪的规定,使得单位贷款犯罪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助长了单位犯罪的有恃无恐。
  那么,对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处理呢?理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单位不是法定的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单位实施的诈骗贷款的行为,应定以他罪,而不能课以“贷款诈骗罪”。其理由是,刑法第30条明确规定,单位承担刑事责任以法律规定某种犯罪是单位犯罪为前提。而新刑法第193条所规定的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而不是单位,因此,如果单位实施了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的行为,则对该行为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13]。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尽管刑法没有规定单位要对其实施的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尽管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为单位利益实施的该种犯罪行为从理论上讲主体是单位,但只要该行为客观上符合构成要件,依法对单位不能对单位追究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理由是法益侵害说,即指出不能以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而实际上的行为主体是单位为由,来否认行为人的责任。即是说,从法益侵害上看,对于金融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的侵害无论行为主体是单位还是个人,作为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个人都不能逃避他应当承担的责任[14]。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追求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以单位构成犯罪作为前提的,如果单位不构成犯罪,则单位行为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就不构成犯罪。他们的根据是罪刑法定主义,主张尊重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15]。
  在司法实践中对单位进行“贷款诈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在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6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单位诈骗如何处理作了具体的规定,即“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的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五万以上十万以下的,应依照《刑法》(指1979年刑法典-笔者注)第151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二十万元至三十万员以上的,依照《刑法》(同上注)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这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和上面的第二种观点是一致的。
  前述的几种理论观点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究竟哪一种合理,是否合理呢?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第一种观点认为单位有贷款诈骗行为的,构成“贷款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法条竞合,事实上这种论点是否可以成立呢?笔者认为,持此种观点者并没有搞清两罪的根本区别,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贷款诈骗罪的对象只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包括其他的资金,而合同诈骗罪的对象范围要大得多,为合同的标的。按照第一种观点,那么对自然人进行“贷款诈骗”也可以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了,又何需再设一个“贷款诈骗罪”呢?这种观点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没有考虑到新刑法将金融诈骗罪单列一节的立法意图。第二种观点中,单位实施了贷款诈骗行为,不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仅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势必罚不当罪,放纵了主要的犯罪行为人,由自然人承担了一部分应当由单位承担的责任,不具有实质合理性,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第三种观点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认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但是这样就放纵了犯罪,势必成为单位骗贷行为泛滥、金融秩序被严重扰乱的驱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刑法第193条没有规定单位可以作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属于立法上的疏漏,应尽快从立法上加以完善,以解决无法可依或者罚不当罪的尴尬。
四、立法完善贷款诈骗罪的建议
从法条规定看,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排斥单位,也即任何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巨额贷款,均不能构成此罪。从贷款业务上讲,申请贷款的大多是公司、企业等单位,一旦发生贷款诈骗之不测,法律便显得无能,无法对比作出应有的处罚,一些不法分子也就有可能钻这个空子,而规避法律,逃避打击。同时,贷款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与其他金融诈骗罪如集资诈骗罪等相比较,显然有刑罚不协调的问题。贷款诈骗罪的犯罪数额有的可能比集资诈骗罪还要大,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上讲,贷款诈骗罪并不亚于集资诈骗,而集资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死刑。1997年刑法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实乃一大遗憾。再者,从立法上讲,该条规定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却没有考虑司法适用时的实际操作困难等情况,以致于造成认定处理上的偏差。此外,对合法取得贷款而投资经营一段时间后,因发生亏损感到无力偿还而抽回剩余资金潜逃,对此,如作犯罪处理,尚难以有法律依据。就当前的司法实践而言,如果将非法占有贷款和非法使用贷款这两种行为分别规定为贷款诈骗罪和骗用贷款罪,并规定相应的法定刑。骗用贷款罪因没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可作轻罪处理,这样才能严密法网,有效地遏制和防范贷款诈骗犯罪的滋生蔓延。总之,司法机关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为立法机关提供实践素材,促使其对贷款诈骗罪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弥补刑法之不足。

参考文献:
1、参见王作富主编:《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增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37页。
2、参见王作富主编:《中国刑法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南省通信管理条例(2002年修正)(已废止)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河南省通信管理条例

  (1995年4月17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8年5月22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通信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2年7月27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通信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通信事业,保障通信秩序,加强通信行业管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通信建设和通信事务。
  第三条 通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产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通信行业的领导,坚持统筹规划,超前发展,分层负责,各方支持的方针,优先发展公用通信事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协调解决通信发展中的问题。
  第四条 邮电通信部门应当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建设,加快通信发展,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通信服务。
  第五条 省邮电管理局是本省通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国家通信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领导下,履行通信行业管理的职责。
  市(地)、县(市)邮电通信部门根据本条例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履行通信行业管理的职责。
  第六条 省通信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通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通信行业发展政策和技术标准,编制通信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专用通信网进行宏观指导,参与专用通信网建设项目的审查,协调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的关系;
  (三)负责对经营通信业务的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和通信终端设备的检测以及进网审批;
  (四)规范通信市场,维护通信秩序,查处违法行为;
  (五)制定通信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实施监督检查;
  (六)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用通信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第九条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应当包括公用通信发展规划。
  公用通信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应当报送计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信建设项目应当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
  通信设施必须与城镇建设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共同验收。在规划、设计和验收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通知当地邮电通信部门参加。
  第十条 通信建设与城乡发展统筹配套的容量标准,由省通信主管部门或市(地)邮电通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参考当地人口密度和通信需要,按照适当超前的原则确定。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区、开发区、工矿区、住宅小区,应当规划、建设邮电局(所)、报刊亭、公用电话亭以及通信管线、标准信报箱(群)等邮电服务网点和设施。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车站、机场、港口码头,应当设计、建设邮电服务网点、邮件装卸转运场所、通信运输车辆停放场所和出入通道以及通信管线。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和桥梁、涵洞隧道、高速公路,应当根据通信规划预留、预埋通信管线。
  第十四条 邮电服务网点和设施除由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建设的外,其建设费用由邮电通信部门承担。由建设单位统一出资建成的,按成本价转让给邮电通信部门,或由双方约定。
  第十五条 城镇新建、改建、扩建住宅楼、办公楼以及有通信需求的民用建筑,应当预埋通信管线,在地面层应当设置标准信报箱,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省会到市(地)和市(地)之间的公用通信干线,由省通信主管部门负责筹措资金建设。
  市(地)到县(市)和县(市)之间的公用通信干线以及市(地)、县(市)所在地的市内电话,由市(地)、县(市)邮电通信部门负责筹措资金建设。
  县(市)至乡镇农村电话的线路,由县(市)邮电通信部门负责筹措资金建设。
  贫困地区以及乡(镇)以下农村的公用通信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邮电通信部门应当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
  第十七条 公用通信建设以及城市通信服务网点建设用地应当保障,并按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设置电杆和埋设电缆应当节约用地,所需土地按国家有关规定无偿使用,损毁路面、青苗、树木以及其他附着物的,应当给予修复或补偿。
  第十八条 允许邮电通信部门无偿在桥梁、隧道、人防工程和公私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上附挂通信线路,但不得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并注意公共安全以及市容、景观。在附挂前应当通知建筑物、构筑物的管理人或使用人。桥梁、隧道、人防工程等构筑物上附挂通信线路的方案,应当征得相关部门同意。附挂通信线路的建筑物、构筑物检修、改造或拆迁时,建筑物、构筑物的管理人或使用人应当提前通知邮电通信部门,邮电通信部门应当无偿给予配合。
  因附挂造成建筑物、构筑物损坏的,邮电通信部门应当负责修复或补偿。
  第十九条 铁路、民航、公路和水路运输单位应当保证邮件优先发运。邮件增多超出运输计划的,有关运输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加运。
  第二十条 供电单位应当优先保障通信企业正常用电。用于通信企业的专用电力线路和设备,不得搭接其他电力用户。
第三章 行业管理
  第二十一条 邮电通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通信市场实行统一管理,维护国家、通信企业和用户利益。
  第二十二条 国家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实行申报制度和经营许可证制度。
  下列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实行申报制度:
  (一)电话信息服务;
  (二)计算机信息服务;
  (三)电子信箱;
  (四)电子数据交换;
  (五)可视图文;
  (六)国家规定实行申报制度的其他电信业务。
  下列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
  (一)无线电寻呼;
  (二)800兆赫集群电话;
  (三)450兆赫无线电移动通信;
  (四)国内VSAT(甚小天线地面站)通信;
  (五)国家规定实行经营许可证的其他电信业务。
  省通信主管部门对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必须在接到申请书30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跨省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应当及时核转国家通信主管部门。
  邮电通信部门应当按照有偿、公平的原则,为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单位提供开办业务所需的基本中继设备和线路,并按规定标准收费。
  未经国家或省通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经营电信业务。
  第二十三条 经营通信业务的单位及代办人必须遵守国家通信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通信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通信服务质量。不得违反通信技术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不得超越批准的经营范围,妨碍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以及其他通信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四条 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的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专用通信网只限建网单位内部使用。在公用通信网不能满足需要的地区或部门,专用通信网有富余能力的,经省通信主管部门批准,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可以代办部分公用通信业务,或由邮电通信部门直接租用。
  第二十五条 未经省通信主管部门或其授权部门监制的信封,不得印制和销售。
  公用电话号簿和邮政编码簿由邮电通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编印发行。
  第二十六条 生产、进口、销售和入网使用通信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未经检验合格和未取得入网许可证的通信设备,不得刊登广告,不得生产、销售和安装使用。
  第二十七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营、参与经营通信业务或从事与通信业务相关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安全与保障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通信设施保护工作的领导,开展通信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
  通信企业应当建立通信设施保护的责任制度,加强检查、维护和管理,保证通信设施的完好。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通信秩序,爱护和保护通信设施。
  第二十九条 通信设施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破坏威胁时,所在地人民政府和通信企业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保护和抢修。
  第三十条 通信线路必须确保安全畅通。禁止下列危及通信设施安全的行为:
  (一)向投币式公用电话机、磁卡电话机、信箱、信筒、分线箱(盒)、交接箱等通信设施内抛塞易燃易爆物品和其他杂物;
  (二)在电缆、电杆、拉线、塔架、标桩等通信线路或通信设施上搭挂物品和拴系牲畜;
  (三)在架空通信干线两侧2米以内盖房、植树、堆放柴草和倾倒腐蚀性物品;
  (四)在地下电缆两侧和通信无人站1米以内建屋搭棚,在3米以内挖沙取土、设置厕所、粪池、牲畜圈、沼气池以及能引起电缆损坏的施工作业;
  (五)在通信设施安全范围内烧窑、烧荒、爆破、堆放巨重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
  (六)向通信线路、设备鸣枪;
  (七)其他危及通信线路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除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改邮电服务网点和设施。确因城乡建设需要拆迁时,拆迁人应当按照其原性质、原规模予以重建,或按照重置价格给予补偿,或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城市规划统筹安排。
  第三十二条 未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和相关部门同意,不得在微波通道的净空控制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影响微波通信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三十三条 行道树与通信线路之间应当保持规定距离。因树木自然生长影响通信线路安全的,树木管护单位(个人)必须及时修剪。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等紧急情况时,通信企业对危及通信线路安全的树木可以无偿修剪,并及时通知树木管护单位(个人)。
  第三十四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可能危及通信畅通和通信设施安全的施工作业,应当事先征得当地通信企业同意,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五条 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特种通行证的通信车辆,执行任务时可以按照公安机关特许的路线、路段、地点行驶和停放。
  第三十六条 执行邮政运输、防汛、战备、抢险任务的通信车辆通过桥梁、渡口和公路收费检查站时,有关单位应当优先放行。
  执行邮政运输、防汛、战备、抢险任务的通信车辆驾驶人员违犯交通法规需要处理时,查处违章的执勤交通警察在作必要登记后应当立即放行,由违章人执行当次任务后主动到有关部门接受处理;因严重肇事不能放行的,执勤交通警察应当及时通知相关通信企业。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公用通信网上安装电话机、传真机和其他通信终端设备,不得擅自迁移已经通信企业安装使用的各种通信终端设备。
  禁止盗用他人电话账号、无线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号码或密码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禁止非法复制、销售和使用重号的无线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通信终端设备。
  第三十八条 禁止伪造、变造或冒用邮电专用标志、邮电日戳、邮政夹钳、邮袋等邮电专用品。
  第三十九条 废旧通信器材应当出售给指定的废品收购单位。
  废品收购单位应当凭出售单位(人)出具的证明或身份证收购废旧通信器材。收购时必须登记留存出售单位的介绍信或出售人的居民身份证号码。
  第四十条 通信企业以及代办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资费标准收取费用,不得擅自改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其计费器具应当由计量检定机构定期检定。
  用户应当按时缴纳通信服务资费。拖欠资费的,通信企业可以按有关规定收取滞纳金;在规定期限拒不缴纳资费和滞纳金的,通信企业可以停止通信服务,缴纳后,应当立即恢复通信服务。
第五章 服务与监督
  第四十一条 通信企业应当采取新技术和新设备,增强通信能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通信服务质量。
  通信企业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和代办人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第四十二条 通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代办人应当依法保护公民使用通信的自由和秘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用户使用通信业务的情况。
  第四十三条 通信企业工作人员以及代办人应当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
  禁止通信企业工作人员以及代办人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拒绝、延误、中断、停办通信服务;
  (二)隐匿、毁弃、私拆邮件;
  (三)窃用、窃听用户电话;
  (四)利用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冒领用户汇款、报刊款以及其他款项、物品;
  (五)违反规定的业务收费标准收取用户资费;
  (六)利用工作之便,刁难、勒索用户;
  (七)其他违纪、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十四条 通信企业应当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主动征求用户意见,接受社会对通信服务质量的监督。
  通信企业的服务网点,应当在明显位置设置服务标志,公告营业时间、经营业务种类、收费项目和标准,设置用户意见簿。邮政信箱(筒)上应当标明每天开取的次数和时间,并按时开取。
  通信企业应当根据用户要求,及时、无偿提供查询服务。
  用户对通信资费有异议的,通信企业应当及时处理;用户对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向该通信企业的上一级邮电通信部门申告。
  第四十五条 通信企业应当根据机线设备条件,受理安装、迁移电话和其他通信终端设备的申请。收取安装、迁移费后,应当在3个月内安装、迁移完毕。逾期的,应当自交费之日起按同期储蓄利率付给用户利息,或根据用户要求退还预交款项以及利息。
  第四十六条 通信企业接到用户电话故障报告后,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属用户线路故障的,应当在24小时内修复;属电缆故障的,应当在72小时内修复。如遇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修复的,必须向用户说明原因,并尽快修复。超过10日未能修复的,减半收取用户的月租费;超过15日未能修复的,免收用户的月租费。
  第四十七条 通信企业应当将邮件、电报和报刊及时送达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收发室和居民住宅的信报箱,或从其约定。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收发室工作人员应当将邮件、电报和报刊迅速、准确、完整送交收件人并负有保密的责任。
  行政村以下的农村邮件、电报、报刊的投递,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由通信企业负责投递到户,或与村民委员会协商其他妥投方式。
  第四十八条 通信主管部门和通信企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告和举报应当认真查处,并在30日内书面回复查处结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六款规定的,由省通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停止中继线服务,可并处以3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经营通信业务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省通信主管部门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撤销批准文件,可并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开办公用通信业务的,由省通信主管部门责令停办公用通信业务;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中继线服务,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邮电通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没收违法物品,可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入网使用的,由邮电通信部门责令其停止使用;情节严重的,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邮电通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造成通信阻断或通信设施损坏的,应当承担修复费用和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邮电通信部门限期拆除;情节严重的,可并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违反第三款规定的,由省通信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以及违法物品,可并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由邮电通信部门没收其违法物品,并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通信企业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四十七条规定的,所在单位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信业务代办人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邮电通信部门应当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取消代办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罚没收入按照《河南省执法机关实施罚款没收财物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申请复议,也可以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的通信,包括邮政和电信。
  公用通信是指由邮电通信部门建设、经营,并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专用通信是指单位自行建设,专供内部使用的电信通信。
  第六十二条 无线电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执行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通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办法

江西省人民政府


江西省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办法(附:英文译本)

文号: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56号
《江西省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办法》已经2007年4月23日省人民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吴新雄
  
   二○○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江西省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听证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许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听证(以下简称听证),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适用本办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三条 行政机关实施下列行政许可事项,应当组织听证: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
  
  (二)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
  
  (三)被依法告知听证权利的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事项。
  
  第四条 听证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和便民的原则。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听证会一律公开举行,并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旁听,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 听证由有权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组织;依法接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组织听证。
  
  依法应当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分别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须听证的,应当分别组织听证,或者联合组织听证。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事项须听证的,由最终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组织听证;但该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应当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部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听证人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
  
  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员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
  
  第七条 听证主持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是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
  
  (二)熟悉听证程序以及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三)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听证主持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听证方案;
  
  (二)确定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三)组织听证会的进行;
  
  (四)接收有关证据;
  
  (五)维持听证会秩序;
  
  (六)组织提出听证报告书;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职责。
  
  听证员负责协助听证主持人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
  
  第九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行政机关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及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委托代理人、鉴定人、证人。
  
  第十条 行政机关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一)、(二)项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告知听证的事项、拟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主要内容,以及报名参加听证的办法等,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15日。
  
  行政机关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三)项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书面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第十一条 报名或者申请参加听证会的利害关系人较多时,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可以要求利害关系人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推选代表人参加听证,并提交载明代表人基本情况的书面材料,由听证主持人审核确认;逾期未推选的,由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按照报名、申请的顺序或者采取抽签等公平、公开的方式确定代表人作为听证参加人,并予以公布。
  
  前款代表人的人数,由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根据听证事项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主张的人员人数基本相同的原则确定,并予以公布。
  
  代表人参加听证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或者放弃听证主张的,应当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十二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听证;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向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提交载明委托事项及权限,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由听证主持人审核确认。委托代理人代为变更或者放弃听证主张,或者代为放弃陈述权、申辩权、质证权的,应当有委托人的明确授权。
  
  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有关问题需要鉴定,或者有证人证明其听证主张的,可以请鉴定人或者证人参加听证,并向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提交有关的证明材料,由听证主持人审核确认。
  
  第十三条 听证主持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人员;
  
  (二)与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他们的委托代理人是近亲属的;
  
  (三)与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四)与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听证的公正性的。
  
  前款规定,适用于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
  
  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十四条 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行的7日前,向听证参加人送达《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必要时予以公告。
  
  《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
  
  (二)拟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主要内容;
  
  (三)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四)听证主持人的姓名、职务;
  
  (五)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第十五条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介绍听证参加人和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核对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身份;
  
  (二)听证员宣读听证会纪律;
  
  (三)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陈述审查意见及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出示证据;
  
  (四)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按照听证主持人安排的顺序,陈述主张及相关事实、理由和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出示证据;
  
  (五)进行申辩和质证,需请鉴定人出示鉴定意见或者证人作证的,须经听证主持人允许;
  
  (六)申辩和质证终结,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按照听证主持人安排的顺序,作最后陈述;
  
  (七)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听证主持人应当中立、客观、全面地听取听证参加人的陈述。
  
  听证会举行的当日不能完成本条第一款规定程序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宣布择期继续举行听证会。
  
  第十六条 在听证会进行过程中,听证主持人可以询问听证参加人;经听证主持人允许,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相互发问,也可以向鉴定人、证人发问。
  
  第十七条 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
  
  (二)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记录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姓名、地址等基本情况和出席听证会的情况;
  
  (四)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
  
  (五)听证会是否公开举行,不公开举行的理由;
  
  (六)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及提出的事实、理由、依据、证据;
  
  (七)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
  
  (八)申辩和质证情况;
  
  (九)听证主持人在听证会进行过程中对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十)听证主持人认为应当记录的其他事项。
  
  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听证时提出的经过质证的证据材料,应当作为听证笔录的附件。
  
  第十八条 听证笔录应当由听证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记录在卷。
  
  听证参加人认为听证笔录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向听证主持人申请补正;不予补正的,应当将申请记录在卷。
  
  第十九条 听证会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会同听证员、记录员在5日内,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报告书,连同听证笔录报送本行政机关负责人。
  
  行政机关对依法举行了听证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听证会无法按期举行的;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延期,有正当理由的;
  
  (三)依法可以延期的其他情形。
  
  延期举行听证会的,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通知听证参加人;延期的情形消失后,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日内举行听证会,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中止听证:
  
  (一)听证会进行过程中提出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听证主持人认为有待调查核实的;
  
  (二)回避申请在听证会开始后提出的;
  
  (三)依法可以中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日内恢复举行听证,并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听证:
  
  (一)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撤回申请的;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会,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
  
  (三)依法应当终止听证程序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三)项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在规定时间内均未提出听证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要求,行政机关应当作书面记载,并可以在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审查的基础上,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向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听证权利的义务的;
  
  (二)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未举行听证的;
  
  (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听证职责的;
  
  (四)未依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第二十五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人员扰乱听证会秩序或者有其他妨碍听证会正常进行行为的,听证主持人有权予以制止或者责令其退场;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时间,不计算在实施该行政许可事项的法定期限内;其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自听证程序结束、终止的次日起接续计算。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英文译本

Measures of Jiangxi Province for Public Hearing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ese Measures of Jiangxi Province for Public Hearing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adopted at the 58th session of the executive meeting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on April 23, 2007, are hereby promulgated and shall come into effect as of July 1, 2007.


Governor: Wu Xinxiong

April 29, 2007


  Article 1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hearing procedures of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legal pers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social order, and ensure and supervis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se measures ar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provinc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2 These measures shall apply to the public hearing of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at all levels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the provinc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earing”).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 these measures shall be applicable to the organization with a function of implement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managing public affairs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of a law or regulation.

  Article 3 A hearing should be organized up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llow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tters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1) A hearing as provid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in any law, regulation or rule;

  (2) Any licensing matters consider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o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 interests;

  (3) Licensing matters applied within the statutory time limit by the applicants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who have been informed the legal right to a hearing in accordance with law;

  Article 4 The hearing shall observe the principles of legality, openness, fairness and impartiality, high efficiency and convenience.

  The hearing shall be held in public except that it involves state secrets, business secrets and individual privacy. Citizens, legal pers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shall have the access to observing and supervising the hearing proceedings.

  Article 5 The hearing should be organiz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which are entitled to mak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decisions.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which are legally entrus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hould organize the hearing in the name of the entrusting administrative organ.

  If an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matter to be implemented respectively by two or more administrative organs needs hearing, it should be organized separately or jointly.

  In accordance with law, where an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examination of the lower administrative organ before it is reported and submitted to the upper administrative organ for decision, the hearing should be organiz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at makes the final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But when an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hould be reported to the State Council or the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decisions, the relevant state regulations prevail.

  Article 6 The hearing staff includes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the hearing officers and the notetaker.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s and the hearing officers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director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e clerk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Article 7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s should meet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1) Those who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2) Those who are familiar with the hearing procedur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related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3) Those with a certain organizing ability;

  (4) Those who meet the other requirements stipulated in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Article 8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all perform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during the hearing:

  (1) Make the plan of the hearing;

  (2) Decide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s;

  (3) Organize the hearings;

  (4) Receive relevant evidence;

  (5) Maintain the proper order of the hearings;

  (6) Prepare and work out the hearing report;

  (7) Fulfill other duties as provided in any law, regulation, rule and these measures.

  The hearing officers shall assist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s in performing the functions and duties stipulated above.

  Article 9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include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applicants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interested parties,the entrusted agents, the identifiers and the witnesses as provided in Article 12 of these measures.

  Article 10 For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tters listed in Items 1and 2 of Article 3,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shall announce to the public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tters unde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f the hearing, the main content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decisions and the way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ring before making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The duration of the announcement shall not be less than 15 day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tters listed in Item 3 of Article 3,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shall inform the applic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the interested party of the right to request for a hearing by means of written notice. Where the applicant or interested party applies for a hearing within 5 days from the day when he or she is informed of such righ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shall organize a hearing within 20 days.

  Article 11 When there are lots of interested parties apply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ring,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which organizes the hearing can ask the interested parties to select their own representativ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ring in a specified time and submit written materials which contain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chairperson to examine. If no representatives are selected within the time limi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at organizes the hearing should 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s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order or by means of drawing straws or in other fair and open ways.

  Th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s should be decid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at organizes the hearing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hear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that the numbers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opinions are equally represented, and the number of the representatives should be announced.

  The acts of such representatives in the hearing shall be valid for the party they represent; however, modification or waiver of the hearing claims by the representatives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consent of the party they represent.

  Article 12 The applica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may entrust one or two ag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ring. Where the entrusted agents participate in the hearing, a Power of Attorney containing the explicit description of the entrusted matters and the limits of authority and bearing the signature or seal of the entrusting party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for examining. Modification or waiver of the hearing claims or the disclamation of the rights to make statements, defend and conduct cross-examinations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entrusting party.

  If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applicants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consider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relevant matters,or there are witnesses to prove their hearing claims, identifiers and witnesses could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ring. Relevant supporting materials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for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to examine.

  Article 13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a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all voluntarily withdraw from holding a hearing, while the applicants or any interested parties are entitled to require the withdrawal of such a person from the hearing in oral or written form.

  (1) He or she is one of the examining personnel of the case;

  (2) He or she is the close relative of an applic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 interested party, or the entrusted agent of the case;

  (3) He or she is one of the personnel who have direct interest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matter;

  (4) He or she has some ot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applicant or the interested party of the case,which may affect the impartial hearing of the case.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are applicable to the hearing officers, the notetakers, and the identifiers.

  The withdrawal of the chairperson from the hearing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director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e withdrawal of the notetaker and the identifiers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Article 14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shall send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earing notice" to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7 days before it is held, and shall announce it to the public if 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earing notice" should include:

  (1) The matters unde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f the hearing;

  (2) The main content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decisions;

  (3)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to be held;

  (4) The name and title of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5) Other matters that should be made clear.

  Article 15 The public hearing shall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rocedure:

  (1)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ould announce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hearing, introduce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tters and check the identitie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2) The hearing officer reads the hearing disciplines;

  (3)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hall provide proofs, reasons and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for the examination opinions and present evidence;

  (4) The applicants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shall make their statements and provide related proofs, reasons and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and present evidence with the order arranged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5) Whe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identifier to read out the conclusion of verif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efense and cross-examination, or for the witness to testif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ould give permission first;

  (6) After the defense and cross-examination,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applicants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should make their final statements with the order arranged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7)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announces the closure of the hearing.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ould be neutral,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in hearing the statement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If the procedures mention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is article can’t be completed,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ould declare that the hearing will continue later.

  Article 16 During the hearing,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can quest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with the permission given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applicants and the parties can question each other and can also question the identifiers or witnesses.

  Article 17 The activities of hearing shall be recorded in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shall explicitly record the following matters:

  (1) The matters unde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f the hearing;

  (2) The names and titles of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hearing officers,and the notetaker;

  (3) The names, addresses and attendance of the participants of hearing;

  (4)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held;

  (5) Whether the hearing is held openly.If it is not,the reasons should be provided;

  (6) The statements, facts, reasons, basis and evidence provided by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applica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7) The conclusion of verification of the identifier and the testimony of the witness;

  (8) Defense and cross-examinations;

  (9)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matters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hearing;

  (10) Any other matters that the chairperson considers to be important.

  The evidence materials of cross-examinations provided by the pers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an ap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applicants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during the hearing should be included as the attachment of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Article 18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to the participants shall bear the signatures or the seal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Refusal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to sign or seal shall be recorded.

  I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consider that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has omitted a part of their statement or is incorrect in some other respect, they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correction thereof. If no correction is made, the request for correction shall be noted in the written record.

  Article 19 After the hearing,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shall make a Repo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ccording to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and send it together with the transcripts to the director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within 5 days.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shall make a decision on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ccording to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Article 20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 public hearing shall be postponed:

  (1)The hearing is unable to be implemented due to force majeure;

  (2) The applic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the interested party applies for a phased extension with valid reasons;

  (3)Other circumstances for the postponement of the hearing.

  If the hearing is postponed,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at organizes the hearing shall infor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Where the reason for the postponement of the hearing ceases to exis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at organizes the hearing shall resume the hearing within 3 days and infor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Article 21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 hearing shall be suspended:

  (1) There appear new facts, reasons and evidence during the hearing which the chairperson considers should be verified;

  (2) The requirement of the withdrawal of a hearing officer is made after the hearing has started;

  (3) Other circumstances for the suspension of the hearing.

  Where the reason for the suspension of the hearing ceases to exis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at organizes the hearing shall resume the hearing within 3 days and infor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hearing.

  Article 22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 hearing shall be terminated:

  (1) The applic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the interested party has withdrawn the application;

  (2) The applic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the interested party fails to be present at the hearing without valid reasons or withdraws from the hearing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3) Other circumstances fo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hearing

  Article 23 For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tters listed in Item 3 of Article 3 of these measures,the applic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the interested party failing to file the application of hearing within the prescribed period shall be considered to disclaim the hearing righ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shall make a written record,and make a decision on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upon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and fair examination.

  Article 24 Where an administrative organ and any of its functionaries violates any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measures or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 order of correction shall be given by the superior administrative organ or the supervisory organ; if the violations are serious, the direct liable persons in charge and other direct liable persons shall be given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in accordance with law:

  (1) Failing to inform the applica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or the interested parties of the hearing rights and obligations;

  (2) Failing to hold a hearing as required by the law;

  (3) Failing to perform its hearing functions or failing to fulfill the hearing obligations in this aspect;

  (4) Failing to make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dec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Article 25 If the applica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interested parties or any other person disrupt the hearing order or contravenes the proper conduct of the hearing, the chairperson shall be entitled to stop the behavior or order them to leave. If the violation is serious, the public security office shall,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ublic order management regulations, impose a penalty. If such actions constitute a crime, criminal penalty shall be imposed.

  Article 26 The applica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interested parties shall not pay for the expenses arising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organization of the hearing. The essential fund for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o implement an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hall be listed in the budget of this administrative organ, which shall be ensured by the finance department of the same level.

  Article 27 he time limit referred to in these measures shall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days, not including the legal holidays and leaves.

  Where an administrative organ needs to organize a hearing, the required time shall not be included in th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h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hould be calculated from the day after the date of termination of the hearing procedures.

  Article 28 These measures shall become effective as of July 1, 2007.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